我國傳統建筑首次有了國家版基因譜系

  北京故宮的宮廷建筑、徽派民居、客家的土樓、南邊的騎樓……顯現我國31個省份傳統建筑文化的《中國傳統建筑分析與傳承》叢書20日在北京舉辦首發式,意味著我國傳統建筑初次有了國家版基因譜系。

  《中國傳統建筑分析與傳承》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自2014年結構全國31個省開展查訪研討,成績共計31卷,分三批出書。此次首發的是第一批,包含有安徽、廣東、貴州、湖北、江蘇、內蒙古、四川、云南、浙江等9卷,分析了各地域傳統建筑特征,探討了在當代建筑創作中傳承優秀建筑傳統的道路和策略。

  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在首發式上說,2014年住建部村鎮司在查訪編纂《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》根基上,結構全國31個省份開展了《中國傳統建筑分析與傳承》查訪研討,這是我國初次在國家層面結構此類調研,是迄今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最普遍、最體制的分析,也是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次從頭熟悉。

  中國傳統建筑根植于密切而悠久的傳統文化,在我國廣博的古史和廣袤的地盤中形成了充沛而特別的建筑傳統,顯現了中漢文明的博大精深。如何保衛和延續傳統建筑文化、如何實現傳統建筑文化與今世建筑的混合,一直是我國建筑界注目的主要疑問。

  趙暉說,此次查訪研討吸收近千名院士、專家和學者加入,從天然、人文、專業角度深入分析了各地傳統建筑的特征,精煉其精髓和聰明,提出了傳統與今世混合的理念和想法,是樹立民族建筑文化信心的國家工程,有助于推進扭轉我國都會建設講求大洋怪的情勢,為傳統建筑文化傳承凝結推進力,為古史留下一筆名貴財富。

  

Back To Top
GIF图片        
Floating Ad